第一篇:读余秋雨《行者无疆》随想
流浪,向着前方
——读余秋雨《行者无疆》随想"北极圈的欧洲一侧,二千年的最后几天,我站在雪地里"
这是余秋雨先生所著《行者无疆》自序中的第一句话,初看之时平淡无奇,却不曾想其中隐藏着余秋雨先生作为文人而对自我作出的探索与反思。文人往往是脆弱的,恰如《东林悲风》中所说,文人何其柔弱无力,他们所仅有的也就是那么一点“骨气”,而所谓的“骨气”亦不过两点:一为脊梁骨,二为喉骨。余先生在自序中也说:“文人离开书斋总是危险的,离开越远危险越大”。然而他依然选择了走出书房,不,应该称为走出了“象牙塔”更为准确。在自序中,余先生借用英国近代学者科林伍德的一段话指出了长期困守书房的危害,他说,象牙塔看似高雅精致,,却是一种自我囚禁?.囚禁在象牙塔里的文艺精英除了自己之外别无可谈,谈完了自己就互为观众?.全部无聊、麻烦、伤害,就产生于这种狭小空间里的“互为观众”?.科林伍德的这番论断颇有点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味道,但我也知道这不足为奇,伟大而明智的人往往心有灵犀。于是,带着不达目的誓不回头的觉悟,余秋雨先生毅然选择了“叛逃”,化用当年余先生写过的一篇文章的名字,我称之为“余秋雨突围”。
“囚禁是叛逃的理由,但走得远了,这个理由渐渐退去,前一段路成了后一段路的理由。”——余秋雨
紧随余秋雨先生的脚步,和追溯千年的历史,我们亦步亦趋地走进古老的城市,百年的大学,名人的故居,优雅的乡村,陈列丰富的博物馆。在体会欧洲文明的发展期间 ……此处隐藏9131个字……是人格的变化。不改革,一个人就不想不断地自我超越,生命必然僵滞;不开放,一个人就不想不断地开拓空间,生命越缩越小,成天胶着于狭窄的人事纠纷。当权者如果停止社会改革,其结果是对群体人格的阉割。
他说,一切不幸的遗产都与我们有关,我们不能超拔历史,因此都是道德上的病人。我们曾经习惯于口是心非,习惯于互相嫉妒,习惯于自私自利,对于人类的互爱、友谊、怜悯、宽容,我们虽然也曾高喊,却失落了它们本身的深度。但是,我们又应相信,在这些道德病症的背后,又蕴藏着巨大的人性潜能。只要把些潜能唤醒,我们就能获得自尊。
他说,那些国际间的危险力量未必是我们的主要敌人,那些曾给我们带来过不幸的人也未必是我们的主要敌人,我们的主要敌人是我们自己的恶习:自私、嫉妒、互损、空虚。 这一切已侵蚀到我们的大众传媒,它们一味鼓动猜疑和仇恨,支持五花八门的劫掠,政治上的诽谤、诬陷也与此有关。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呼唤社会上巨大而又沉睡着的善意。
他说,文化从低层次而言,包括全部日常生活方式,从高层次而言,包括人们的教养和素质,因此,良好的政治理想都与文化有关。一个国家的公民在文化教养和举止习惯上的衰退,比大规模的经济衰退更让人震惊。
他说,知识分子比别人有更广泛的思考背景,由此产生更普遍的责任。这固然不错,但这种情况也可能产生反面效果。真正值得信任的知识分子总是宽容而虚心,他们承认世界的神秘本质,深感自己的渺小无知,却又秉承人类的良心,关注着社会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他们能使世界更美好……
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地翻开这样一本《回望两河》,再去品味书中对人生、灵魂以及人性的感悟,当然会感慨万千……
潘悦妍初二(6)班南京市中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