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这样的标题,是缘于我读到书的后记中的一段话,是一个叫做珍妮的上了大学的学生写给雷夫的信中的一段话:“每当我忆起小学时光,脑海里浮现的就是那个可怕的环境。有不会说英语的孩子,甚至有不会说英语的老师。然而,在五年级那一年,当我走进第56号教室,一切都不同了,外面的世界消失了,吉他课、旅行,以及莎剧角色将一切取代。它成了我第二个家,而班上的同学也成为我的家人。我的成长大多要归功于第56号教室,这个地方把我塑造成今天的我。”
是的,家是温暖的港湾,如果一间教室能如一个充满爱与温馨的家一样,不存在戒备,不存在威胁,更不会放任自流,取而代之的是信任关爱,是互相帮助,是懂得担当,那么这样的教室即使不一定会创造奇迹,但也一定会让身处其中的学生终其一生都难以忘记。
读这本书的历程,一直是在讶异与惊喜中,在感动与敬佩中,在偶尔的会心一笑中一路走来。我感动于雷夫能有信徒般的执著去实现自己教育的理想;惊讶于他能创造出丰富多彩而又独特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接受了教育而不觉得辛苦;更敬佩他几乎每个科目的教学都能涉及,敬佩他能如此敬业到疯狂的地步……于是书中内容我读得越多,也就越发对他产生了只可仰望的敬畏——他可以为了学生不顾一切,20多年如一日在朝向理想的路上坚定前行!这是一般的人所远远不及的。我一直觉得,如果只有一年或两年的时间,我是无法让教育得心应手,无法让我所带的学生跟自己的教育理念相契合的。然而,雷夫却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即使只有短暂的一年,他一样可以创造教育的奇迹。读完全 ……此处隐藏384个字……离开某个图书馆后的一个小时内,我会改头换面地再次进行借同样的书,有时会戴上眼镜,有时会戴上帽子,有时还会戴个假胡子。”为了孩子们,他可以如此不顾一切,这恰恰是我所达不到的。
在阅读完一、二章节后,我也曾写过一篇阅读后的体会《我们需要怎样的学生》,我曾在那篇文章里信心十足地表示自己将会借鉴雷夫的一些做法,力求做一个好老师,在陪伴孩子同行的日子里,争取能带出一批自信、自觉、自尊自强的孩子。然而,当我近日来看到一些孩子一再表现出的散漫、无视纪律,不求进取的行为时,我的内心居然就陷入了深深的悲哀——我开始挣扎,开始找借口,我对自己说,雷夫是优秀的老师,他有顽强的毅力和独特的教育创意,他是教育理想的典范,他有着信徒一样的执着,而这一切我是学不到的,事实也证明如此,他所有的一切,我几乎都学不到。
“即使规矩阻碍了你,假如你真是一个好老师,无论怎么样都会为孩子们争取每一个机会。当然,我们也能很明显地看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优秀的教师不得不放弃的原因。如果没有这么多不必要的、可笑的障碍,我们的工作就容易多了。”跟雷夫相比,显然我很容易因为一些阻碍而放弃自己的追求与努力,而雷夫不会。他坚持了,他走对了——他在教育中准确地找到目标,不偏离跑道;他对孩子们是出自内心的关怀与真爱,所以他创造了奇迹。
一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所言:“雷夫对教育和学生有信徒般的坚持、父亲般的亲切,还有哲人的敏锐、专家的自信、战士的勇敢——他拥有智慧,拥有力量,所以他创造出奇迹。他的第56号教室变得无比开阔,变成一个任由孩子们自由舒展,健康成长的乐园。”
能遇到这样的老师,该是何其幸哉!他的教室像家一样温暖,他的教育如明灯般闪亮,他的学生似花儿幸福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