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法偱理,扬清去浊

时间:2023-06-20 22:57:50
奉法偱理,扬清去浊[此文共2255字]

读罢《史记·循吏列传》,孙叔敖、子产、公仪休……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引人深思。《太史公自序》曰:“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作《循吏列传》第五十九。”也正是从《史记》开始,历代的史书中均著有“循吏列传”。何为循吏?太史公将其高度概括为“奉法循理”,而唐代学者颜师古在《汉书注》中进一步解释说,“循”为“顺也”,即“上顺公法,下顺人情”。用现代汉语来说,奉公守法,清正廉洁,对上和对下负责都做得好的官吏,就是“循吏”。太史公的一个“循”字,简洁扼要,说出了古今官吏所应遵循的为官致仕之道。同时,“上顺公法,下顺民情”更应该是我们当代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信念之源。

第一,上顺公法,对上负责,深刻认识到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关系着党和国家命运的千秋大业。

这里的“上”,我们不应狭隘的理解为对上级,而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讲,官吏者为什么会产生?就是为了管理国家、治理国家的需要,所以为官的职责,就是管理好、治理好国家。用现代的话来说,做一名党员干部,就要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旦官员贪污成风,吏治腐败,那么这个国家也就离灭亡之日不远了。所以说,反腐倡廉关系着党和国家命运的千秋大业。

历史上不少优秀杰出的封建帝王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因而严加整顿,加大治腐反贪的力度。明太祖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严厉整肃吏治,对贪官污吏坚决治罪,决不宽恕。朱元璋的雷厉风行,使当时的官吏“一时守令畏法”,不敢贪渎,使明朝走过了初创的最艰难时间。元世祖忽必烈雄才大略,“马上得国马下 ……此处隐藏1115个字……早的就镌刻在共产党人的思想里。毛泽东同志很早就指出:“为人民服务。”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永远同人民群众心连心,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就坚如磐石。”在此基础上,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民,人民群众的利益大于天,是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牢牢遵循的。“遗忘是最大的背叛”,忘记这一点,就意味对党的背叛。只有心中时时牵系着人民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才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人。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读历史贤哲扬清弃浊、反腐倡廉的故事,严肃的廉政理念与鲜活的人物形象有机融合,迸发出强烈的冲击力,给我们今天的共产党人带来深刻的感悟。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党内确实存在着腐败现象,有的问题还相当严重。有些党员干部,身居高位如陈良宇、郑筱萸之流,却在个人欲望的驱使下逐步淡漠了法制观念,在权力、金钱、美色面前丧失原则,置党多年的培养教育于不顾,置党纪国法于不顾,利用职务之便做出有悖于共产党员、人民公仆的原则和宗旨的事情,最终身败名裂,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尽管我们党对惩治腐败的力度不断加大,但仍有一小部分人经受不了诱惑,铤而走险,腐败类型由生活腐化型向贪婪攫取型转变。这,是令人痛心疾首的!西魏时期的廉吏苏焯认为,为官要“先治心”,只有“心如清水”,才能“行如白玉”。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内因是关键,外因只是起到引导、促进的作用。反腐倡廉的根子在思想,在世界观、人生观,在于有没有浩然正气。内心思想坚定,有原则,有信念,才能抵御外界的诱惑和腐蚀,才能面对诱惑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奉法偱理,扬清去浊[此文共2255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