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宗祠调研情况报告

时间:2023-09-06 09:41:24
古代宗祠调研情况报告[此文共5697字]

【概述】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longzhiwen1980”为你整理了这篇古代宗祠调研情况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开展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是保护和抢救岭南历史文化遗产的迫切需要。自2015年底开始,新会区在上级的统一部署下,现已完成了辖区内1090个自然村落得历史人文普查工作。为了做好普查成果转化工作,我办对新会辖区内自然村落中普遍存在的古代宗祠进行系统分析和思考,以发挥宗祠在新时代的历史文化作用,助力各镇村的乡村振兴,促进新会的经济发展。

一、宗祠基本情况

(一)宗祠源流

宗祠,俗称祠堂,是古代祭祀祖宗的场所,一般建在宗族聚居地,由宗族共同致祭。宗祠源于先秦时期的宗庙,先后历经石室、居室、家庙等阶段。明嘉靖十五年(1536),朝廷准许官僚士大夫立庙祀祖,庶民之家可立家庙,从此迁到居家之外独立祭祀祖先,清代的家庙沿用“宗祠”之名。明清时期,宗族制度发展成熟,祭祀作为宗族的重要活动受到重视,宗祠成为家族凝聚力的主要象征,得到大量普及。民国时期,基本沿用古代的宗祠。当前社会中,古代保存下来的宗祠已没有了宗族的性质,成为了村民联络乡情和文化休闲的场所。

图1:张将军家庙(来源:新会区档案馆)

(二)新会宗祠

新会历史上的祠堂,主要分为先贤祠堂和宗族祠堂两大类。新会历史上有多位名人为地方做了很大的贡献,深受政府 ……此处隐藏5317个字……试点工作,按“六有”标准建设文化祠堂15座,按统一形样布置历史文化展示,今后陆续建设更多文化祠堂。

近年,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建设突飞突出。宗祠作为自然村落的公共建筑,已在新会各镇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游中发挥大作用。近年古井镇在国庆节期间举办的烧鹅节(旅游节)主会场是在霞路村的敬堂赵公祠和黄氏大宗祠,成为旅游节新亮点;崖门镇南合村在乡村游时维修钟氏宗祠,将秫庄钟公祠建成南合村史馆,将亨吾钟公祠建成钟念祖纪念馆,成为南合乡村游的主要内容。

已出租作商铺、香厂、红木工场的宗祠,实际上消防隐患极大。村里应该正视此安全问题,尽快将其收回,拿回安全生产的主动权,不能为了少量租金罔顾安全,亦为下一步维修和利用工作做先期准备。

图14:司前镇冈主凌公祠的文化祠堂展示(来源:新会区档案馆)

(四)研究宗祠文化

尽管新会的宗祠众多,但简介资料散见于各村史专刊和维修资料,目前还没有部门或学者的专著、专刊、论文。建议地方的相关部门进行本地宗祠进行进行综合整理和系统研究,撰写调研报告、专业论文等,编著学术专著和民俗刊物,加深对宗祠兴建沿革、历史文化、建筑艺术的研究,探索宗祠开发利用的方向。

结 语

宗祠,作为传统中国人心中的圣殿,反映了一个地方的乡风民俗和建筑特色,实属难得的文化遗存。新会区在开展自然村落普查中,广泛分布农村的众多宗祠得到了重视,进行有效的统计。统计分析其数量、规格、年代、保护、用途等基本情况后,认为宗祠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文物价值和现实意义,其发展的方向应以公共文化阵地建设为主,建设文化祠堂,积极融入广大农村的文化、旅游事业,以深厚的历史沉淀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古代宗祠调研情况报告[此文共5697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