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基本认识
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其实都可称为阅读教学,有些老师重视阅读方法,有些老师重视阅读中的理解,也有阅读能力的培养。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定位不准确,不清晰,造成我们在研究和实践中的很多混淆。今天,我和老师们主要分享王荣生老师对阅读教学研究的新认识,希望能让老师们有所收获。首先是对基本概念的认识。
对阅读教学的基本认识,要讨论五组基本的概念。一是阅读与理解;二是阅读能力;三是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四是阅读方法与文本体式;五是文学鉴赏与实用文章阅读
(一)阅读与理解
什么是阅读与理解?阅读活动的核心是理解。阅读研究专家詹森指出:“阅读和理解之间的区别仅仅是语义上的区别,因为没有理解,阅读就只是在追随书页上的记号”。所以我们讲的阅读,其实质就是“阅读理解”。学习阅读,实质也就是学习如何理解语篇,如何与文本对话。
第三种阅读取向,王教授则称为“变态”。变态的阅读取向则是基于某种错误的观念,长期地、习惯性地采取一种奇特的阅读方式,有意或习惯性地曲解文本。
几个例子,一篇散文中,作者些窗外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语文老师会问:“为什么会写窗外下起雨?”作者自己的回答是,我写作的时候正好窗外下雨了,没有什么特殊意思。它是一种美感,是场合中形成的美感,意境和情境,并不表达什么很深刻的思想。
再比如说,老师随便拿一篇议论文就问,同学们,这个观点正确吗?正确。论据充分吗?充分、论据严密吗?严密。然后,王老师会问,这篇文章还没读,怎么知道呢?这种现象就很奇怪。你还没读就知道是对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阅读姿态?
文本解读错了,其实就是阅读取向问题。阅读目的决定了阅读的姿态。语文教师经常采用的阅读方式,是“为阅读而阅读”,“为学习阅读而学习阅读”,甚至“为语文考试(为答阅读测试题)而学习阅读”,我们解读错的地方可能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