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时间:2023-06-03 12:36:30
浅谈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和策略[此文共1857字]

开展道德教育活动,可以有很多具体的形式,将生活化的理念引入到道德教育活动中,可以让学生们在现实的真实的环境中更好的理解抽象的道德规范和基础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去接受道德教育,这样,学生就能够真正的将这些知识点转变成自己的一部分。除了传统教育当中,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榜样引导等方式之外,生活化的理念的引入可以让道德教育有更多创新的形式,在学生的注意力培养,道德教育认同度方面获得提高。所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生活化的理念可以带来更多新的尝试。

一、围绕道德教育的主题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教育方式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也都有自己的办学风格,所以,在道德教育方面也要探所出一条自己学校特色的道路。例如,可以从校本课程入手,逐渐地形成独具本校特色的道德教育传统。在课程研发的时候,需要反复实验等问题,这些巨大的难题和阻碍的出现,都是正常的,但是一旦成型之后,教学就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这也保证了后续道德教育效果的延续。

二、让教师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价值,转变德育工作理念

传统的德育工作,教师和学生是在一种不平等的情况下进行的,教师高高在上,向学生宣讲一些道德的标准和理论,要求学生如何做,为荣;不怎样做,为耻。这样一种不平等的关系,给学生会带来一种压力感。而且,这样的一种教育模式,也会让学生发现教师如果做了一些违背道德标准的事情的时候,内心产生极大的不协调,从而干扰道德教育的效果。所以,作为小学德育工作者,教师要认识到,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 ……此处隐藏521个字……是他们每天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所接触的环境。进入小学阶段,学生们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所以,文化环境的打造,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熏陶的影响。尤其避免对学生产生负面的消极影响。在校园环境中,如果发现学生的一些非道德行为,甚至一些教职工的非道德行为,要及时地干预,避免扩大消极的影响。

五、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教育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强调学生作为道德教育接受的主体,学生思考并且实践道德标准,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感受道德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所以,道德教育的效果本身也要从学生主体感受上进行检验,通过学生内在的觉察和外在的表现,综合地进行考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一直得到发挥。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到学生的生活细节,要从学生的生活现实情况入手,进行道德教育。从道德产生效果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入手,多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并且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灵活的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学生学习主体的内心感受,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并且做出回应,这也是生活化策略在道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体现。

六、重视并加强劳动教育

现在很多的小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不清晰,他们在家庭当中尽可能地不去参与家务劳动,这从道德教育方面来说,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是不利的。所以,在小学的整个道德教育过程中,要让小学生承担一定的劳动,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这对于学生将来良好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在小学德育中引入生活化策略,可以为德育工作带来更多的新思路和新视角,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和德育的实施途径。从激活的角度出发,考虑德育的作用,采取科学的方法,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

《浅谈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和策略[此文共1857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