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风趣,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作用,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2.能由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联想到生活中的人,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感受语言的风趣,了解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作用,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由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联想到生活中的人,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接龙领读)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学习了文中的生字和新词,掌握如何呢?老师来检验!
二、谈话导入
课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向我们介绍了五根手指各具不同姿态,各具不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这篇课文不仅结构清晰,对每根手指的介绍都是按相同的顺序进行的,先写手指外部的姿态再写手指的内在性格(也就是有什么作用)。
三、梳理文章,感悟重点
默读2—5自然段:1.五根手指各有什么姿态?
2.说说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作用?
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关注作者的表达,这对于我们整体梳理文章脉络,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3.小组合作任务: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即我们刚才梳理的五根手指的姿态和作用),找出它们的短处和长处完成下表。
手指
< ……此处隐藏1182个字……>1.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丰子恺先生向我们介绍的这5根手指,那么作者想借助这5根手指向我们表达什么呢?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感悟其中的道理——团结力量大。
做一做:请用任何一根手指去拿放在课桌上的笔,试一试能不能拿起来。用两根、三根、四根、五根手指去拿呢?你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用文中的话说一说
(用一根手指不能拿起笔。我发现手指越多,拿得越容易。说明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团结就是力量。
2.《手指》写作背景介绍。
教师介绍:在抗日战争开始不久,日军的炮火让丰子恺先生带着一家老小在仓促间忍痛辞别故乡,一路辗转在躲避战火的过程中,他亲身感受到日本侵略者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的灾难,丰子恺先生虽一介书生,不能像战士一样上战场冲锋陷阵,但它同样有着一腔爱国热情,他希望大敌当前,全体中国人如手上的5根手指一样,无论美丑无论强弱,就自己的力量团结起来,成为拳头,形成合力,同仇敌忾,一致对外这样才有力量打败入侵者。
3.体会丰子恺先生的创作情感。带着对资料的理解再来读读最后一段。
五、课堂总结
1.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 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 美丑之分了”。
2.关注写法、尝试表达
明确“小练笔”要求: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