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教学反思
张小燕
我们身边的很多教师也越来越认识到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但在一线的课堂上,始终处于边缘和辅助地位,我们现在所谓的整本书教学仍处于碎片化、浅表化、功利化。我在执教四年级的一年里,对于今年整本书课堂教学只给每个孩子们多布置任务,缺少教学检查,其次为考试的3、5分做一些背诵试题,课堂教学只呈现于县局检查中,对于今年孩子们的整体阅读情况,我其实很茫然,这是一种自私的阅读行为,种种捉襟见肘的阅读情况,归根结底还是来自效率崇拜和求全、求多的个人情结。在教学中,我们会出现的焦虑,着急让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老师们舍不得课堂让孩子们静心阅读,连中午那宝贵的十分钟,也会被写词语挤掉。
众所周知,整本书籍的阅读教学过程可以细分为三种展示课型:导读展示课、阅读成果推进展示课和阅读成果转化交流展示课。理论的知识我们可以查到,但真正付诸行动的,我自己就做得非常不好。在执教儿童小说《总有一天会长大》阅读课时,我发现孩子们都有书,但读过的为数不多,连最基本的故事情节也不知道(这本书在讲课的前三周我已布置阅读,并办了一张手抄报)。我就很难引申到他们对“总有一天会长大”的理解,备课和孩子们的学情不能接轨。因此学校真实的教学情境,是整本书阅读的当务之急。通过自己上课反思,我有如下思考和困惑:
整本书阅读“整”的策略要制定整本书阅读“整”的教学目标,这和文本精髓。首先引领学生通读全书,从关注阅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到把握书中完整的文学艺术世界。从最容易使自己感动的人物、场景、故事、细节 ……此处隐藏209个字……。而《昆虫记》就侧重于知识性了。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整本书阅读时不能是对整本书的割裂和孤立读解,它应该注意前后勾联,注意篇章与篇章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呼应,从整本书的“整体”“内容和形式”特征出发,教学时安排好哪里做基础铺垫,哪里为核心专攻,哪里是延伸或拓展,哪里做巩固和反思,等等。这种整体把控,才能保障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推进。老师与学生共同设计活动,采取有效策略,让整本书阅读有意义,有意思,而不是“整”出一本书来“整”学生,让学生畏惧、反感、甚至讨厌。这是对经典的不敬,更是对语文的伤害。
卓立子老师说:“整本书阅读‘本’的策略指的是以“学生学习”为本“学的活动”开发的研究策略。 整本书阅读以“学生学习”为本的“学的活动”开发,是指对整本书阅读的“知识要素、技能要素、能力要素、心理要素、思维要素、态度要素、情感要素、审美要素”等各种要素的组合开发设计。”这种理解倒是让我耳目一新。原来总以为“本”是整本,是这本书的“本”,意在表现这类书共性的同时,更加凸显这一本独有的特征与价值。不曾想,老师解读成“以生为本”。乍听有些诧异,不过仔细想来,无论什么教学,终归要落脚到“学”上来,终归是要“以生为本”的,也就释然了。
当我们任课老师尽可能从教学整体上重新确立读书教学学习目标,制定各种读书学习计划,设计各种读书学习活动,以这本书自身独具的教学特征性作为教学基点,充分发挥全体学生读书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与学习积极性,引领全体学生当认真阅读、深阅读时,整本书阅读的春天就来了。孩子们就可以在鸟语花香里浸润经典,向着蓝天飞翔了!在以后的教学之路,我会为之去不断学习,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卓立子 《整本书阅读的“整”“本”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