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数学课堂教学行为评价现状分析[M1]
(一)重“教师”,轻“学生”
不管是日常的教学常规课,还是大型的公开课研讨,教师只满足于完成规定的动作,对自选动作缺乏实足的信心。对于课后的教学的评价,大多也只是一群老师听课、个别评课,再加上一个名师讲座这样的模式。这样的模式必然是以师为本,从本质上就轻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重“结果”,轻“过程”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过多关注教师教的结果也就是学生的成绩。成绩的高低关系着教师的脸面,关系着学校的考核。在课堂上,大多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把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直接给学生,问问题时,总希望学生都能答到自己所要的点,从而可以让课堂完美无缺,可料,过多的追求完美的课堂,失去了部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信心,失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也失去了不少同伴互助的启发,这必然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三)重“批评”,轻“表扬”
40分钟的课堂,教师一味滔滔不绝,什么都想讲给学生,占用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导致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少而又少;此外,当抛出一个问题后又急于让学生回答,但是在有限地时间里,加上思考的时间不充分,学生答错的几率大大增加,不免造成课堂的尴尬,不免受到教师的批评。在课堂上,我们要多给与学生学习主动权,多给学生一些参与和思考的机会,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学生评价的阐述[M2] :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为依据,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恰当呈现并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评价得到的信息,可以了解学生数学学习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进行总结与反思,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三、基于“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的评价目标分析
(一)教材分析:《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课标》要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本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设计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理解题意,找到规律,为后面的解决实际问题做铺垫。
(二)教学目标评价及制定依据:学生是初次接触“植树问题”,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都经历过手指、排队、钟等“植树问题”的原型,只是还不能将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从五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学生逐步学会区分概念中的本质与非本质属性,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但他们的思维活动仍带有很大成分的具体思维,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和自身的探究。《课标》中关于第二学段目标有以下阐述:“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所以我把教学目标设为: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模型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画线段图化繁为简,初步培养学生探索解决植树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规律的乐趣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