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国企监督难题之浅见

时间:2023-12-21 19:38:28
破解国企监督难题之浅见[此文共2469字]

破解国企监督难题之浅见

萧傲江湖

尽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从政治和全局高度推进监督制度改革,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定不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初步形成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总体框架。中央巡视组实现了对中管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巡视全覆盖,持续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铁腕整治国企腐败问题。但“监督难、难监督”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社会上流传着“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 的顺口溜,将“一把手”在现实权力结构中的特殊位置,描述得生动形象。

从每年立案审查的国企高管中,党政“一把手”的占比依然较高,呈“前仆后继”态势。如2021年4月14日,云南省纪委监委通报昆钢“窝案”,昆钢及其下属关联公司18人接受调查,其中:高管15人(其中“一把手”5人、占1/3)。

有人感慨“一把手带好头,啥事都会有干头;党风政风民风,就看一把手吹啥风”。因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破解监督“一把手”的难题。

作为青岛置业的纪委书记,本报告不想探讨“一把手”高危岗位的根源及其腐败的危害性,仅就破解国企监督难题发表一点浅见,与有识之士商榷。

一、“监督难、难监督”的原因分析

一位因贪污受贿被判入狱的前县委书记,在铁窗下如此反思:“从名义上讲,对一个县委书记有八种监督,但实际上到了我这儿,就只有一种监督,就是自我监督,而自我监督往往 ……此处隐藏1344个字……体制机制的关键在于防止“一把手”变成超越于党纪国法之上、不接受监督的特殊党员、特殊公民,解决各级对“一把手”不敢监督、不愿监督、不能监督的问题。当前形势下,寄希望于国有企业主动完善监督体制机制,无疑是痴人说梦。

(一)监督体制的改革

纪检监察机构改“任命制”为“派驻制”、“内部交流制”,其履职待遇由派驻上级核定,以解决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偏软的问题、实现监督责任的真正落实。

“派驻制”不受被“派驻企业”党委的领导,独立行使监督权力,承担监督责任。就可以有效规避“派驻企业”的制约,大胆开展监督工作。

“内部交流制”是指“派驻纪检监察组织”在同一级国有企业中每三年轮换。

(二)监督机制的完善

1、实施上述“监督体制改革”后,下级一把手出了问题,上级一把手应当承担连带责任。以此为基础,倒逼上级一把手为下级一把手规范权力匹配和权力运行体系,破解“同级监督太软”的问题。

2、要通过吸纳经营管理、采购、财务等三类人员来壮大上级纪检监察队伍,以实现“内行监督内行”、发挥震慑作用。

3、建立“纪检监察部门会同专业部门进行二次询价等复查制度”。

4、建立“畅通举报渠道、鼓励从业人员举报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异常情况的制度”。要充分激活下级对‘一把手’行使权力的知情权、建议权、监督权。

如果举报人员在原单位受到排挤、调整岗位等不正常待遇,可以在国有企业内部调动;在新单位仍不能舒心地开展正常工作,应当直接调入上级纪检监察队伍。只有建立这样一种保障机制,才有可能解决“下级监督难”的问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破解“监督难、难监督”的问题,不仅需要动力,而且需要时间。

《破解国企监督难题之浅见[此文共2469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